
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,世界上没不犯了错误误的孩子。因此,有一句名言说得非常不错:“上帝决不会惩罚犯了错误误的孩子。”然而,对于这个普一般识,很多父母却并不理会。他们对我们的孩子常常批评说:“你如何又做错了?前两天做错的事如何还不记住?
”这类父母每每抓住孩子的过错不放,一提再提,即便孩子改正了错误,父母在未来的言语中还常常提起。
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·吐温,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。刚开始,他感觉牧师讲得非常不错,使人感动,筹备捐款。过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他有的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一些零钱。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讲完,于是他决定,一分钱也不捐。
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,开始募捐时,马克·吐温因为气愤,不只未捐钱,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。这种刺激过多、过强和用途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,称之为“超限效应”。
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。如:当孩子不需要心而没考好时,爸爸妈妈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,使孩子从内疚不安——不耐烦——反感讨厌,被“逼急”了,会出现“我偏如此”的反抗心理和行为。
小轩放学回家一进门,就把书包往桌子上一扔,放在桌上的一瓶感冒药被碰了下来,药丸撒了一地。母亲立即朝小轩呵斥道:“如何了?从来没安安分分的时候,脑子里整天想着什么?”小轩这个时候一声不响地把药丸拾了起来,然后走进了我们的房间。
吃晚饭的时候母亲发现小轩也是一声不响、闷闷不乐的,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刚刚对女儿的呵斥有点儿过分了。
为防止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,父母应付孩子“犯一次错,只批评一次”,不可以重复批评,更不可以老账新账一块算。假如第三批评,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,要换个角度,换种说法,如此孩子才不会感觉同样的错误被“揪住不放”,厌烦心理、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。
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重视“度”,要把握好“分寸”,防止“物极必反”、“欲速则不达”的超限效应。
教育是一门艺术,而父母则是这门艺术的创造者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错误是不可防止的一部分,它们好似脚下的石子,尽管或许会绊倒大家,但也能帮助大家磨砺成长的脚步。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,应当像园丁修剪枝条,既要有耐心,也要有方法。
第一,父母应当认识到,错误是孩子成长的机会。每个错误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,都是他们心智成长的一部分。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从错误中学习,而不是由于错误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。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·霍尔特所说:“犯了错误是孩子的权利,也是他们成长的方法。”
第二,父母在处置孩子的错误时,应当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。批评不是目的,教育才是核心。批评应当是建设性的,而不是打击性的。父母应该用爱和理解去引导孩子,而不是用恐惧和惩罚去控制孩子。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所说:“教育真的的目的,是帮助孩子进步源于我控制的能力。”
第三,父母在批评孩子时,应当注意批评的“度”和“分寸”。批评应当适度,过度的批评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,甚至可能致使孩子产生逃避错误的心理。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赖,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习,而不是在持续的批评中迷失。正如中国古时候教育家孔子所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
”意即没经过努力的考虑,就不要随便去启发他;没经过考虑的困惑,就不要随便去点拨他。
父母还应当掌握怎么样正确地表彰和鼓励孩子。表彰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,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父母应当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,准时给予一定和赞扬。正如英国诗人威廉·华兹华斯所说:“儿童是成人之师,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。”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应当掌握正确处置孩子的错误。这不只需要方法,更需要耐心和智慧。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引导者、支持者和榜样。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,孩子才能在错误中成长,掌握自我控制,进步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。